陈迪红
姓名: |
陈迪红 |
|
|
职称/职务: |
教授 |
||
办公地点: |
湖南大学财院校区红楼3 号楼 |
||
E-mail: |
dhchen@hnu.edu.en |
||
一、个人简介 金融学博士(风险管理与保险),应用数学研究生(最优化理论及其应用),基础数学本科。现任威廉希尔教授,中国精算师协会正会员,湖南省保险学会副会长。主要从事风险管理、保险与精算的教学与研究工作。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、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翻译项目20余项;在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、保险研究、风险评论、财经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;出版保险精算教材4部、译著16部。 |
|||
二、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|
|||
1.教育背景 |
|||
2005.9-2013.12 |
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读博士 |
||
1985.9-1987.6 |
重庆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读研究生 |
||
1980.9-1984.6 |
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读本科 |
||
2.工作经历 |
|||
2000.4-现在 |
威廉希尔任教(期间:2004年晋升为教授;2005年7月至2006年8月,美国圣约翰大学Tobin商学院访问学者) |
||
1995.10-2000.3 |
湖南财经学院金融保险系任教(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) |
||
1987.7-1995.9 |
长沙铁道学院数理力学系任教,讲师 |
||
1984.7-1985.8 |
湖南省茶陵县第二中学任教 |
||
三、研究领域 |
|||
风险管理、保险与精算 |
|||
四、讲授课程 |
|||
《保险学原理》《风险管理与保险》《风险管理研究》《保险经济学》《保险文献选读》 |
|||
五、主要学术成果 |
|||
1.代表性论文(*通讯作者) |
|||
1.陈迪红,孙福伟,“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--基于2007-2016年区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”,《财经理论与实践》,2019(3):46-51 |
|||
2.陈迪红,易者,“论投资新政对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”,《经济数学》,2018(3):62-69 |
|||
3.陈迪红,刘冬梅,“我国财险企业欺诈类操作风险度量研究”,《保险研究》,2017(2):84-94 |
|||
4.陈迪红,张霞,“财产保险公司经济资本配置中奖惩系统的构建”,《保险研究》,2010(11):20-25 |
|||
5.陈迪红,张秀美,“财产保险公司优化经营决策的经济资本配置”,《风险评论》(台湾),2010(1):73-89 |
|||
6.陈迪红,陈睿,“卡尔曼滤波在非寿险未决赔款准备金估算中的应用”,《系统工程》,2009(1):71-81 |
|||
7. Dihong Chen, Chunv Xiao, Jiaheng Zang, Zilan Liu *,“ Old-Age Social Insurance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: Evidence from China ”,《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》, DOI: 10.1080/1540496X.2017.1379391, pp.1-17, July 2018. |
|||
2.研究项目 |
|||
主持 |
|||
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,财产保险公司偿付风险经济资本配置研究(08BJY59),2008-2010,结项 |
|||
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,湖南省中小企业税延年金计划种类设计研究(14YBB022),2014-2016,结项 |
|||
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灾害研究中心,海南省三沙市保险风险管理研究(2016336),2016-2017,结项 |
|||
3、学术著作 |
|||
教材:张虹,陈迪红,《保险学原理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8 |
|||
教材:张虹,陈迪红,《保险学教程(第二版)》,中国金融出版社,2012 |
|||
教材:李秀芳,曾庆五,陈迪红,《保险精算(第三版)》,中国金融出版社,2011 |
|||
译著:《保险公司的运作(第二版)》,LL Global,Inc,2012 |
|||
译著:《保险从业人员业务及财务理念》,LL Global,Inc,2011 |
|||
译著:《保险行政业务管理(第二版)》,LOMA,2008 |
|||
译著:《信息管理系统》,LOMA,2001 |
|||
六、获奖情况 |
|||
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,一等奖,信用环境评价的关键技术、评估方法与实际应用,2015,第6完成人 |
|||
“中部六省”保险理论研讨会组委会,一等奖,财产保险公司优化经营决策的经济资本配置, 2010,1/2 |
|||
湖南省金融学会,优秀奖,开放条件下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预测和防范化解机制研究,2008,2/6 |